文化,是一座城市的灵魂,她让城市更具吸引力和创造力。
郴州隐于林中,人杰地灵,自古被誉为“文人毓秀之所”,名字中的“郴”字,由篆书“林”与“邑”二字组合,自秦朝起便独属于郴州,两千多年来从未曾更易。千百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底蕴,让古城郴州的文化“家底”犹如一座浩瀚的宝库,内涵深厚、数量众多、种类丰富。
郴州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炎帝神农氏发现“嘉谷”、教民耕种、开创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神奇地方。唐宋文人杜甫、韩愈、刘禹锡、秦少游等,均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,市内苏仙岭上宋代的“三绝碑”、市内的“义帝陵”、北湖韩愈的“叉鱼亭”、坦山的“劝农碑”,处处记载着郴州古老的历史。
郴州被誉为理学的发源地,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曾三度在郴州为官,且政绩卓著,为官清廉,勤民耕读,风节慈爱,不仅开创了著名的宋明理学流派,更写下了千古名文《爱莲说》,其中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成了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句。由周敦颐创办濂溪书院是从事理学教育的学宫,是明、清间宝庆府辖区民间最高学府,后来成了人们纪念濂溪的重要场所,外形简朴而显廉洁,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。
郴州文化鼎盛,是传统乡土社会生活的“活化石”,记载了一方土地的历史记忆。这里拥有中国最大规模的古祠堂群,目前仍保存有明清风格古祠堂710多处,规模大、结构美、功用广、历史悠久,数量之多、品位之高、文化内涵之深在全国首屈一指,有着极高的研究、观赏、旅游价值,是名副其实的 “古祠堂之乡”。千百年来,古人以“圣贤教化之地”自勉,许多祠堂因此把“忠、孝、廉、节”书于大门两侧或大堂上,尊儒崇理的文化礼仪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郴州人,虽然历经百年岁月洗礼,但从每个祠堂的堂号、门匾、堂匾等碑刻的字里行间,依然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它们的历史脉络。
郴州是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地,传统文化艺术厚重,祁剧、京剧、越剧、花鼓戏、花灯戏、皮影戏及杂技等至今仍广为流传,其中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(又名湘昆)最负盛名,被称之为“百戏之祖,百戏之师”,与古希腊悲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,是世界首批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”,在国际艺术之林中具有极高的声誉。
郴州还是一个多民族地区,民俗资源丰富,地域特色鲜明,既有美丽动人的传说,古老质朴的民间戏曲,又有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。安仁赶分社,是郴州一个神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;集诗、歌、舞、剧于一体的伴嫁歌传统民歌,是湖南嘉禾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,民歌界有“北有兰花花,南有伴嫁歌”之说;还有在中医界脍灸人口的“橘井泉香”典故的遗迹、有传承神农文化的安仁稻田公园、释全真坐道悟禅的无量寿佛寺以及汝城香火龙、瑶族盘王节、宜章夜故事等非遗文化或民间艺术,成为一道道独特的文化景观。
摄影:@弹指间行摄
郴州人文的起源与发展,皆与劳动大众密不可分,它的文化和情感,都源自土地本身,这种底蕴淳朴、亲切,两千年来温暖如初。
图片源自:“林邑之城 休闲郴州”采风活动